中新網甘肅慶陽12月3日電 (趙凌藝侯志雄)甘肅慶陽市寧縣位於陝甘交界的黃土高原,與中國許多鄉村一樣,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,該縣每年有超過15萬的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經商,導致耕地種植經濟效益低下。然而,自2008年寧縣在甘肅首推農村“土地流轉”以來,土地經營效益低的狀況逐漸改善,不僅農業結構得到有效調整,現代化程度有所提高,外出務工農民也紛紛返鄉,寧縣土地由此人均增收1642元。
  土地流轉:農民歸鄉“變”產業工人
  寧縣官方近日向中新網披露,經過探索,按照依法、自願、有償的原則,該縣形成了“流轉公司中介型、經營主體直租型、二次流轉增值型、土地信用經營型、土地入股分紅型”五種“土地流轉”的方式。
  “最先吃螃蟹”的是寧縣焦村鎮的任村民生農民合作社,成為甘肅首家以土地入股為主要形式的股份制合作社。主要流轉方式為村內成立股份制合作社,入社農戶以承包地、村民小組以公用地入股,土地由合作社統一規劃經營,收入按比例分成,盈餘按股分紅。
  任村民生農民合作社目前共吸納入社農戶203戶876人,占全村農戶的64%,入社土地2261畝,占全村總耕地的73%,2013年戶均收入達到了6499元。
  任村村支書楊軍是村裡“土地流轉”的領頭人,他告訴中新網記者,現在村裡的土地多是老人和婦女在耕種,分戶經營效益很低,所以把土地整合起來集中經營,每戶除了土地承包出去的租金收入,還可以按股分紅,再加上農民可以在合作社裡“打工”,農民的增收效果明顯。
  目前任村合作社將本村土地劃分為120元至500元不等的土地租金檔次,採取土地入股和現金入股兩種形式,每三年調整一次分紅金額,並設置保底分紅,每個股東入股不得超過1萬元,經營權的流轉簽約年限也不得超過2028年。
  楊軍說,“土地流轉”後最重要的轉變是農民都選擇歸鄉了,在本村本土自家地里“打工”,給招商而來的企業幹活,從農民轉身變成了“產業工人”。
  農民李德合就是任村“土地流轉”後參加合作社的第一批社員,2007年以前,李德合的兒女都在外地打工,李德合老兩口在家耕種自家的8畝地,一年種植小麥下來賺不到2000元錢,參加了合作社後將8畝地入股,一家人在自家地的承包企業工廠里“打工”,一年的收入就達到了1萬多元。
  如今,“新農村”建設中,在合作社的帶動下,任村復墾土地860畝,並建成小康住宅區、柏油硬化村道,通過招商引資建成的工貿、製藥、建材等龍頭企業,可常年解決本村剩餘勞動力160多名,實現村內務工收入460多萬元。
  土地流轉中的“技術革命”
  寧縣“土地流轉”的成功經驗中,除了任村這樣最先吃“螃蟹”的土地入股分紅型合作社,還有帶來“技術革命”的土地信用經營型“流轉”。
  土地信用經營型“流轉”主要通過基層幹部和村組幹部的擔保和發起,成立村級土地信用社,根據產業發展土地需求,組織社員存入土地,再將土地直接貸給經營主體,雙方簽訂流轉合同,進行土地經營。
  2014年,焦村鎮街上村土地信用合作社就是通過這種模式,將土地直貸給全球最大的濃縮果蔬汁生產加工企業——陝西海升果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,目前在焦村鎮街上、高尉村建成了集蘋果苗木繁育、果產品加工銷售、新技術研發推廣為一體的現代化高科技蘋果矮砧密植示範園。
  在示範園建設中,苗木引進荷蘭技術,栽植採用歐系矮砧密植集成技術,水肥採用以色列一體化灌溉技術,生產(疏花疏果、病蟲防治、果實採摘)採用機械化、半機械化技術,這給寧縣四大產業之一的蘋果產業帶來了其發展史上不小的“技術革命”。
  示範園建成後,本村116名農民被返聘,由園區開展現代蘋果栽植技術培訓,使“土地流轉”後的農民成為“產業工人”,年實現務工收入338萬元。
  焦村鎮通過“土地信用經營流轉”的方式,建成的現代化蘋果產業示範園,不僅助推了全縣蘋果產業發展的科技化、機械化進程,還為全縣工商資本參與“土地流轉”探索出了新的成功經驗。目前,全縣被帶動建成“海升”模式蘋果園1012戶8200畝。
  土地流轉:“死財產”變“活資源”
  記者瞭解到,寧縣為了確保更好地規模有序“流轉”,編製了《寧縣農村土地流轉工作規劃(2014-2020)》和年度任務計劃,確保全縣每年以7%的增長速度推進“土地流轉”,到2020年流轉率達到45%以上。
  目前,寧縣共流轉土地23.7萬畝,占總耕地面積的近四分之一,主要是通過企業經營、合作社經營、企業農戶合作經營、生產大戶經營四類方式實現的,自“土地流轉”以來,農民收入提高達到20%以上。
  在流轉配套政策方面,寧縣出台了對流轉土地後的貧困群眾優先安排就地務工,優先享受低保的政策。對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的經營主體,有農機具補貼的惠農政策,在用水、用電、納稅等方面也予以優惠。對種植蘋果、瓜菜、荒山造林在50畝以上的,政府給予補貼。
  在服務機制方面,縣鄉村均成立了土地流轉服務中心、服務站和村級信用合作社,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信息進行收集、發佈、價格評估、流轉主體資格審查、糾紛調解等,發揮服務指導作用,為“流轉”雙方搭建高效的交易平臺。
  慶陽寧縣經管局局長孫凱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,現在農民是“兼職農民”,一邊種地一邊打工,以後要通過“土地流轉”讓農民成為職業農民,再讓職業農民變成產業工人,在家鄉就地務工,以此來推動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。出外務工的農民都歸鄉了,農村的活力就又回來了,“土地流轉”其實就是將“死財產”變成了“活資源”。
  目前通過“土地流轉”,寧縣全縣建成高效蘋果生產基地8.3萬畝、優質瓜菜生產基地3.2萬畝、飼草種植基地3.5萬畝、特色苗木基地4.1萬畝,組建各類專業合作社530個、家庭農場19個,培育生產經營大戶1845戶。
  寧縣書記:土地流轉帶來深層次的社會效益
  寧縣縣委書記馬斌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,“土地流轉”實現了土地、資金、技術、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資源的優化配置,加快了全縣農業結構調整,實現了土地集約化、規模化發展,提高了現代化程度,解放了農村勞動力,促進農民增收,加快了脫貧的步伐。
  馬斌介紹,“土地流轉”通過吸引農民入社接受技術培訓,成為現代農業技術的“行家裡手”,給農民在自家土地上創造務工機會,可以減少青壯年勞力的外流。2014年,寧縣已經出現“返鄉潮”,有三分之一的外出務工人員選擇回到家鄉,參與家鄉的“土地流轉”建設。
  “土地流轉帶來的深層次的社會效益是更值得重視。”馬斌說,不僅使本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改善,養老、教育問題也將受益。通過一代一代扎根家鄉的人開始領辦企業,建設家鄉,幼兒園、養老院也逐漸建起來,農民回歸鄉村,並且脫貧致富安居樂業,這給農村的社會管理也帶來巨大的受益。(完)  (原標題:甘肅寧縣農村土地流轉:“死財產”變“活資源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d91ydte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